博士论疫 i 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作者: 黄存良 【 原创 】 2020-02-18

重大疫情带给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理性思考

黄存良_20200205150456.jpg

   黄存良,博士/副教授,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教育系统疫情心理援助平台特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批判性思维、学生心理咨询。


习近平总书记在进行疫情防控的不同场合提到“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文关怀”和“把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国家对于心理干预工作的最高指示,也是心理干预积极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机遇。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发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对心理干预的组织领导、基本原则、方案、队伍建设和工作方式等给予了明确。教育部、中国心理学会、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方明见、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及各省市心理学团体等积极行动起来,邀请国内外的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援助的热线、心理技术、心理伦理等方面的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近百万人,为参与心理援助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知识,在心理援助中为不同人群提供援助并取得了积极效果。此次疫情的心理援助有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相匹配,是值得进行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并进行专业分工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学并不被我们民众所熟知和接受,普通高校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宣传也零散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和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专门的场地、经费、开设相应的课程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前的灾害救助中,我们常关注到身体方面的损伤,很少会关注到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汶川大地震让我们认识到了心理干预,成为进行自然灾害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必要措施之一。此次由于疫情特殊性,在国家整体要求下,各级各类心理健康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纷纷运用专业平台提供心理援助,不同管理部门建立心理热线、心理平台、微信公众号多达上几千个,但我们也应看到民众在选择咨询平台时因太多会出现困惑、医护人员和确诊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心理工作者的热情较高但存在心理援助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形。因此针对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心理干预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并进行专业分工,不同的专业团体、行政管理部门为不同的人群进行专业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在疫情中的心理需要,使心理干预走向科学有序、专业化高效的分工服务。

二、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2001年开始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到2017年结束,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和2007年开始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加起来总共才有100多万人,与美国人均心理咨询师大概每1000个人有1个咨询师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与专业心理医生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方向,目前在心理干预的队伍里大多数是非医学专业,对于此次疫情所需要的心理热线的接听流程、常用技术与方法、困难来电的处理及心理援助的工作流程等专业性、针对性很强的知识和能力相对是欠缺的。经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焦虑技术、绘画分析、哀伤处理、催眠等技术方面逐渐得到应用。因此,面对不同的疫情需要,要能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援助的伦理要求是大部分心理干预工作者所不掌握的,也常在热线咨询和日常咨询中是常不注意的地方。我们国家治理进程的推进和治理体系的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情境专业培训训练,建立起一支能够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专业开展心理援助的队伍,适应不同类型灾害的心理援助。

三、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我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使们对心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我们经常运用在突发的重大事件,对受到直接影响的人们进行心理救助。在此次疫情中如此大规模人群受到影响,国内大部分的心理工作者是第一次进行心理援助工作。每个参与此项工作都有一颗积极的爱心,对于不同的人群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与我们日常所遇到的有什么不同?处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确诊者、疑似患者和普通大众心理状况是怎样的,如何进行沟通?在疫情的不同时期如何开展工作更有效?等等。可以说此次心理学界能积极行动起来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民意识的觉醒,未来进行心理干预的危机事件是多样的,不仅有地震、传染病疫情,还有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洪水、飓风等,火灾和战争等。

在危机事件中,各类人群面临的场合不同,其心理也不尽相同,如一线的医生在地震和本次疫情中是不同的,疫区和疫区外的普通民众、执行检查任务的公安干警等,不同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是不同的。目前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书籍也较少,适应中国本土的心理危机干预需要进行一步研究。

四、加强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和教育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高校每年固定时间开展心理活动,如活动月、5·25、10·10等,还利用现代技术开展微信、网站推送心理知识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设了不同心理学课程的2个学分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教育在高校中成为常态化。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和教育在高校是不足的,如何在危机整件进行心理疏导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等还需加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出门和少聚集”,这是在本次疫情提出来需要我们去做的。我们很遗憾的是如何戴口罩、如何勤洗手,大多数人并不掌握如何做有效地应对疫情传染。工业酒精如何进行勾兑才能在家里使用?让我们认识到进行防护的知识是多么的缺乏,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板。

知识教育挤占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吃野生动物是有代价的,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是对我人产敲响生命教育警钟。针对疫情提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有些人不如实登记的自己行踪;发烧、咳嗽等症状也不去定点医院检查;不按要求居家隔离;小诊所不按要求关闭等与疫情防控相违背,出现一个确诊多人传染的”毒王“,甚至要百人的隔离,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给国家带来极大的损失;还有人不听从要求和指挥,冲撞检查点;缺乏安全防护意识。便后饭前洗手的养成教育,我们从幼儿园都强调和要求,很多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稳定的的生活习惯;出门不佩带口罩;公众场合打喷嚏不遮挡或者用手遮挡;一部分是认识不足,也有是不知道正确的方式。

面对危机事件中存在教育不足的问题,要通过不同形式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不要让“三全育人”成为口号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因为高校培养的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应具备与国家使命担当相匹配的素质与能力。这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行中,各级各校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此次疫情发生之后,国家和地方都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网上咨询、编写心理知识手册等,为公众提供规范、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心理需要,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已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实现转“危”为“机”,减少心理危机带来伤害,还需要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达到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要求。

 

作者:黄存良,陕西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责编:郑林科,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




0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http://www.wiswork.cn/wap_wiswork.html